baby boy, interior, room-3368017.jpg

【讀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近藤麻理惠的這本暢銷著作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我已經聽說很久了。

也有外國朋友跟我說他們有看過 Netflix 上 “嬌小的日本女生在教人整理” 的影集。

一直都沒有特別想看,或許是因為網路上已經有一堆所謂 “斷捨離” 的文章,也有一些讀者分享書中的片段內容。

沒有動力去看的最大的原因,大概是因為自己從未想過要去 “認真” 面對整理這件事。

房間亂了就收拾一下,只要住起來不會受不了,朋友來的時候還能見客就好。

直到最近搬家,讓我認真的面對擁有的物品。在整理時多了一些以往搬家時沒有的感觸,在好奇心之下,反而想去讀一下這本斷捨離的人都會推薦的書。

以下摘要一些書中內容與自己的反思。建議大家可以的話,還是去看整本書,對整個概念會比較完整。

為什麼再怎麼整理都整理不好

很多人會覺得,反正整理完又會變亂,幹嘛要花那個時間?

其實會導致如此,是因為並沒有貫徹的一次把整理做徹底。

只是整理、收拾、收納到一半而已。

徹底完全的整理一次需得做到兩件事:

  1. 判斷物品是否要丟掉
  2. 決定物品的定位

做到這兩項後,就能完全徹底的整理。

一口氣整理完,帶來的衝擊會導致意識的突然改變,生活習慣也會因此開始改變。

徹底的完全整理過一次,體驗過一次 “完美” 的狀態,就會對自己有自信: 「原來亂糟糟的我也做得到!」,隨之而來的,是相信自己在生活上也可以做到改變。

我自己曾經也有類似的體驗,雖說沒有到書中說的完美狀態。但因此可以理解作者想表達的。

我不是一個很整齊的人,甚至可說是一個有點亂的人。

一直安慰自己說,我只是亂,不是髒!

直到有一次換宿舍的房間,剛搬進去時就告訴自己要重新開始,為每個物品設定它自己的角落或區域。雖然東西還是很多,但因為有收納起來,所以看起來還算有條有理。

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發現當時的我,只是做到決定物品的定位,並沒有徹底實行上一個步驟,也就是判斷物品是否要丟掉

但不管怎麼樣,在那次開始收納以及將物品定位後,也養成了不再亂糟糟生活態度。

 

只留下怦然心動的,其他統統 「丟掉」!

作者的建議就是與其一天丟一樣,每天慢慢收,要一口氣,徹底整理跟丟掉。

而且不要一邊收拾一邊丟也不要收拾的時候就想著那些東西要收納到哪裡去。

收納場所等丟完東西結束後再思考。

老實說在整理時,我一度心情憂鬱,很擔心沒有任何裝潢與收納空間不多的新窩,塞不下這些雜物。甚至邊整理邊想要買什麼樣的收納櫃子。

直到看到這裡,決定先將東西搬過去,收納完畢後再思考需要的收納櫃。

很多東西雖然沒在用,但很難丟掉。大多是人家送的、有紀念性的、很貴的東西…

丟東西前,可以先思考 「理想的生活」,並問自己:

  • 為什麼會想開始整理?
  • 想藉由整理得到些什麼?

並明確的想像出自己 「在整理好的房間裡生活的樣子」

再進一步地問 「為什麼想過這樣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在整理時,心態要正確。如果整理只是考慮 「丟東西」,就會變得很有壓力很不開心。

換一個方式去想,整理時要選擇的,本就不是「要丟掉的東西」,而是「要留下的東西」。

不要只看到障礙物跟雜物,而是要好好珍惜「要留下的東西」。

作者最為人知的,就是她提倡的 “要用手去觸摸每一個物品,感受並觀察自己對於物品的感覺,直覺地感受是否還心動”。

對於真的丟不下手的東西,抱著感激的心,並問自己:

“為什麼我還留著它?”

“它來到我身邊的意義是什麼?”

就算是曾經因為特價或面子亂買的東西,現在感到後悔並因此警惕自己不要再亂花錢。也是這樣物品來到妳身邊後,完成的任務 – 讓妳有所領悟以及變得更好 (不要再亂花錢)。

另外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向為: 丟掉 ≠ 浪費。

把東西收起來然後忘記它的存在,就代表珍惜它嗎?

雖說如此,但我自己在執行丟東西時,剛開始也是要分幾次執行,無法第一次就決定哪些是 “心動” 的,哪些可以馬上丟掉。我覺得這都是要練習的。但在三年內搬了四次家的我,發現前三次搬家時,幾乎沒有丟掉太多東西,但這一次搬家,卻大量的捨掉了以前丟不下的東西。

我覺得這是心態上的改變,開始慢慢地理解留著那些不用的東西,不只是執著的不讓那些物品離開,而且只是束縛著自己,一直去掛念著,不使用的愧疚感壓著自己喘不過氣來。

 

按「物品類別」整理

在實行整理與丟掉的過程,作者建議的順序為:

衣服 -> 書 -> 文件 -> 小東西 -> 紀念品

因為小東西跟紀念品大多有很多回憶,令人想起去旅遊的點滴、送禮的人等。所以在整理上會花比較多時間緬懷過去,覺得太紀念性,很難開始執行丟掉的動作。

我自己倒是覺得,先去直接面對一兩件比較難割捨的東西,實際處理掉後,之後就會更容易捨。因為會跟自己說 “我連那樣東西都丟了,這些小雜物還有什麼捨不得的呢?”

書也是難丟掉的類別之一。

尤其是一想到, “花了 $300買的,我才看過一次耶,之後有空還會再看,不要浪費”。

作者表示,整理書的時候,不用考慮是否會再讀,或只有沒記住書的內容,讀現在想讀的就好。過去讀過覺得很棒,但放在書櫃上這麼多年過去了,也沒再拿起來翻過第二次,它是否真的讓你心動,或許也已經很明顯了吧?

最近我也開始養成習慣,看過的書,覺得不錯的句子就隨手筆記下來。

若是覺得書中大多的內容都很棒,就會盡量在看完的三天內整理好筆記,並加入自己的想法與註記,在實體筆記本或電子檔都有。最近因為都有將筆記上傳到部落格,覺得也是一個很棒的 “雲端空間”,就算電腦不在身邊,隨時打開自己的網站,就能看到讀書筆記,複習書本中的道理。

 

讓人們閃閃發光的 「心動收納課」

這邊作者提到,別在丟東西前就投入 「收納絕招」的懷抱。

沒有一間房子的收納空間是太少的,只是妳有太多不需要的東西而已。

看到這邊有點被雷劈到的感覺!

想到當初在公司宿舍,大概 5坪的房間,裡面只有一張單人床、一張桌子、一個單人衣櫃、一個書桌,牆壁上有兩三片板子可以放小東西。

當時也是把東西都很好的收納進去了,為什麼現在搬到更大的空間後,很害怕東西塞不進去呢?

當初在紐西蘭認識一個德國朋友,她讀完三年大學要回德國時,我問她說要拖運多少箱回去?

她淡淡地說: 「我一卡皮箱的來,也是一樣一個皮箱的離開」

是啊! 每次搬到新的地方,誰不是這樣一卡皮箱的來。裡面的衣服跟用品,都是最需要的必需品。

看完這本書後,再環視了一下新窩的空間,突然覺得收納空間真的足夠了~

鬆了一口氣,也不再焦慮,找到心裡的一絲平靜。

另外作者也建議盡量將東西放在一起,不要分散他們的收納場所。同類東西放在一起,不只清楚知道哪樣東西就是收在哪裡,也避免會因為找不到東西,而一直重複的買。

像我在搬家時才發現我的牙線大概囤了好幾年份吧….

散落在梳妝台抽屜、浴室、出門前整理儀容的鏡子前、跟新牙刷用品類一起收在櫃子裡。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口罩、棉花棒等上面。

警惕自己,搬進新窩要確實地將物品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讓人生產生戲劇化的整理魔法

在整理的時候,也是一個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時刻。

會發現很多都是對過去的執著,以及對未來的不安。

擁有什麼東西,就等於你的生活態度。

因為這些物品,讓自己一直活在過去與未來。看不清現在對自己而言什麼是必要的。

因為看不清對自己而言必要的東西,所以才更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不需要的東西。

過去買錯的東西: 不願意承認自己花了這麼多錢,卻沒穿過一次的衣服。

對未來的不安: 囤著東西,想著以後可能還會用到。但卻從未思考過自己想要的夢想人生是什麼。

我自己在翻到很多以前捨不得用,捨不得吃的東西,發現他們早已壞掉不能用,以及過期了,最終還是要丟掉。

為什麼自己當初沒有開開心心的使用他們呢? 例如因為害怕漂亮的包包背出去會弄髒,所以一直都放在衣櫃裡,才發現皮的部分都剝落了。這才是真正的可惜。

還有一個作者提到的概念,我自己最近也深刻的體會到。

其實物品都有自己的任務與退場時間。它們似乎也能感受到自己是否真的讓主人開心,是否對主人還有用。

前幾天再整理首飾的時候,發現一條在冰島買的項鍊,以及去威尼斯玩的時候,德國朋友送我的玻璃手鍊。兩樣東西在我一拿出來的那一刻,都在我面前瞬間的壞掉了,不是線斷了就是掛勾斷掉。

冰島買的項鍊當初只是覺得好像就是要買個紀念品,玻璃手鍊是因為戴起來有點大,做事也不方便,印象中都沒有戴過一兩次。

冰島的項鍊在上次搬家時發現鉤子壞掉了。去年還特別請朋友幫我修好,結果修好後也沒有戴過一次。沒想到修好後第一次拿出來,它又斷掉了。

我將它們放進盒子裡好好收好後,打算再一次寄給朋友幫我修。

直到兩天前看了這本書後,看到作者提及的這個概念,才了解到,或許這是它們透過自己的方式,告訴我: “不適合就好聚好散吧! 不用一直將我們關在這個小盒子裡不見天日”

好好的跟他們道別後,就捨棄掉了。

這件事也讓我有更深刻的體悟。如果真的不適合了,或許是自己的長大了,風格變了,很多衣服、首飾穿戴起來都不對了,就真心面對,不要刻意硬留著,又不捨棄掉。

這兩天也做了一些實驗。將自己買來只穿了一次的衣服,再次穿上出門。並認真觀察一整天穿著它的感受。發現真的還是沒有很喜歡,穿不出自信與舒適感,回到家就毅然決然的舊衣回收了。

說起來也諷刺,發現當初會買這種衣服,是告訴自己想要買點不一樣的風格,改變一下。但自己其實都知道適合什麼,硬買來了,到最後還是認清事實: 就是不適合。

其實不只是在物品上,對於不適合的人、工作、執著的事情,也應該適時的去面對: 就是不適合,該放下了。

試過了,知道相處起來不自在,就說聲謝謝,謝謝他們,讓自己更認識自己,並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讀書心得

整體來說,這本書是蠻值得一看的。

或許是自己的模式跟其他人相反: 我是因為搬家,先經歷了一段心靈整理感觸,再因好奇而去看書。

反而更符合所謂的 “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學”。

我的經驗是通常就是遇到問題,再去看書跟找解決辦法時,雙面印證自己已經瞎摸索的,與專家的經驗,會更有做中學的感覺。

如果只是去看書,覺得都很有道理,但沒有真的去執行,將無法體會實際走過的過程。

若是妳最近也想改變,有換然一新的感覺,可以閱讀看這本暢銷書,並去感受整理後帶來的心靈洗滌喔!

購買連結:

博客來

TAAZE 讀冊生活

Kobo 電子書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