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solution, response-1020134.jpg

【讀書】《See, Solve, Scale》

See, Solve, Scale: How Unconventional Thinkers Solve the World’’s Biggest Problems
圖片來源: 博客來

這本 See, Solve, Scale (暫譯:洞察、解決、規模成長),作者為布朗大學 (Brown University) 教授 Danny Warshay。據說他的課為布朗大學最受歡迎的創業課。

作者本身也有連續創業的成功經歷,結合實際經驗與學術研究,在此書中分享創業的三個步驟:

  • See “洞察” : 發覺尚未被解決的需求
  • Solve “解決” : 擬定價值主張 (Value Proposition)/解決方案
  • Scale “規模成長” : 創造可持續性的模式

資源

書的一開始,作者先從資源談起。

很多新創書籍提到的是,缺乏的資源並不是創業失敗的原因。

作者則表示,太多的資源容易限制我們的思考。我們會變的太保守,著重在守著並運用現有的資源,而看不到其他的機會與創新方式。

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反而可以激盪出更多的想法與創意。

作者這邊使用了一個詞 “Bricolage”。翻譯成中文就是 “拼裝”、”隨機組合”。

Bricolage 的概念為: 將手上現有的資源與新的概念結合。

此概念最初由社會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在1962年所出版的著作《野性的思維》中所提出。他認為修補匠和原始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修補匠喜歡凡事自己動手做,並且會運用手邊現有的工具和材料來完成工作;而當原始人類面對未曾遇過的問題時,並不會想出新的概念來解決,而是會重新組合並修改現有的方法,以適應這些新的狀況。

資料出處: 維基百科

作者也因此將創業定義為 “一個解決問題的結構化過程,而不去考慮既有資源”

 

由下往上分析 (Bottom-Up Research)

作者提倡使用 “由下往上分析法” (Bottom-Up Research),而不是由上而下 (Top-Down) 分析法。

由下往上分析法,是先去聆聽問題,而不是拿既有產品到處去詢問建議、做 Focus Group (焦點小組) 等的研究。

由上往下分析法,最大的問題是會侷限住想像。當我們拿問券或寫好的問題去請別人給予回饋,有時反而會誤導回答者 – 有些回答者可能會照問券調查者想聽的答案回答。

Landscape Exercise

在最初的構思階段,也可使用 Landscape Exercise。

盡量想的大以及遠。例如可以想到 2050 年會是什麼樣子,你構思的產品/服務在屆時的應用,再以回推的方式規劃與執行。

要成功,創業家最需要關注的是要解決的問題。

並且要融合以下幾點:

  • 你擅長的
  • 你熱愛的
  • 市場上的需求 – 運用第一個步驟 See (洞察) 找出

 

第一步驟 See/洞察

第一步驟的 See,重點是找出與證實尚未被解決 (unmet) 的需求。

這邊尚未被解決的需求,可以是完全未被解決的問題;也可指有一部分被解決,但未完全被滿足的需求。

在 See 的步驟,可以使用人類學家在做研究的方式 – 不是以多問,或面談的對答方式,而是先從旁觀察與聆聽。 這樣才能得到人們最真實的想法。

請人家給予直接的意見,並不代表就能找出,或定義出真正的需求。

因此在一開始,應避免:

  1. 使用焦點小組 (Focus Group) 這種研究模式。參與研究的人容易被問題牽引,並只會聚焦在研究人員提出的那些問題上,造成事實上的偏差。
  2. 詢問回饋。詢問回饋通常是以尋找解決方法為導向。切記在最初階段的目的應以 “尋找/洞察出尚未被解決的需求” 為主。

很多人以為創業家想到的點子,都是突然的靈機一閃出來的,但其實大多都是在觀察到一些事情後,才會開始因好奇,而往那個方向思考。

不要一開始就試著列出聰明的答案,而是多花點時間與精力在找出對的問題。

若沒有找出未被解決的需求,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最終更導致,我們會本末倒置的從解決方案 (solution) 面,回推去無中生有的創造出(根本不是問題的) 問題。

(《How to F*ck Up Your Startup》書中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

這也是很多新創失敗的最大原因: 做出的產品沒有市場需求。

 

第二步驟 Solve/解決

第二步驟的 Solve,這邊著重在 “擬出價值主張” (value proposition)

以下是書中對於 Value Proposition 的定義:

Value Proposition: a statement that ties the customer needs to the benefits of using your product/service in economic terms.

價值主張: 將客戶需求與使用產品/服務好處的價值聲明清楚。

需求必須要夠強,且足夠長遠。

產品/服務須跟競爭對手有明確的不同,對外的溝通也須清楚的讓客戶知道,為什麼我們的產品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

在對外溝通時,要分清楚產品 “特色” (Features) 與 “利益” (Benefits),這兩者是不同的。

特色 (Feature) 敘述的是 WHAT。你的產品可以為客人做什麼。

但客人最終購買的原因大多不是因為特色,而是產品利益。

利益 (Benefits) 回答的則是 WHY。回答的是產品/服務為何能滿足客戶需求。能夠回答客戶的問題 “為什麼我要在意? 為什麼我要買你的產品?”

客人買的不是你做的東西/事情;而是你做的原因/意義。(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除了 WHY (利益) 和 WHAT (特色),WHO  (使用對象) 也很重要。

你的產品/服務對於哪些使用對象有幫助? 哪些人使用你的產品,能帶來最大利益?

 

收斂前先發散

不要太有自信並太早下定論。收斂前應先使用發散思維: 想廣一點,天馬行空也沒關係。將所有的可能性想出來後,先不用一一審視或細想,之後再找出最好的方案/想法。

使用發散思維的優點是,可以想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方案。

作者一直在強調,最初的思考階段非常重要:

使創新的想法變得可行,比在可行的想法中尋找創新的可能性更容易。

(It is easier to make an innovative idea feasible than a feasible idea innovative)

 

熱情

熱情固然對於創業很重要,但太多的熱情可能阻礙創業進展。反而侷限創意想法。

熱情 > 驅動力

目的 > 熱情

目的 – 對你來說有意義的,且對其它人也很重要的,甚至是對於世界有廣大影響的。

 

擬定價值主張可使用的技巧

作者也有分享一些在擬定價值主張時,可使用的技巧。

重新定義一個既有的概念也能成功。

不需要重新從零發明新的事物,重要的是隨時注意觀察市場。

例如可能在國外看到不錯的商品,但國內尚未有,也可以將之創新與變化,適應當地市場。

 

與精實創業 (Lean-Startup) 不同之處

作者強調他的方法與精實創業 (Lean-Startup) 不同,比較著重在由下往上的 (Bottom-Up) 方法。重點是先找出對的問題,再打造商品。

精實創業的模式則是在做出初版產品後,注重在與客戶的互動,並從中改善與進步。

在進到最後一個步驟 “Scale” 之前,要確保擬定出的價值主張值得後續的投資,以及長期的擴展。

確認產品的長期持續性很重要,若產品無法提供長期的解決方案,那它並不是一個真的解決方案。

只照著我們內心的動機,是不足以達到創業的成功。

重點是不斷詢問 WHY,做這件事的目的性,以及去探討解決方案可造成的相關影響。

要造成巨大的影響,著重在創新上面比在可行性重要。

 

第三步驟 Scale/擴展

最後一個步驟是 “Scale” 擴展,這邊最重要的是打造一個長久的方案。

在最後的步驟,作者分享的內容包含募資的 Pitch 該注意的事項,以及與創業夥伴、投資者的股權分配建議。

這邊我比較有感的是,作者提到,在股權劃分,不要一開始就寫死,畢竟剛開始合作,創辦人或許對彼此的能力不瞭解。或許夥伴在不同的里程碑以及每個階段,會帶來不同的貢獻。

另外,人生總是會有新的階段: 例如結婚生子,或者因為一些家庭變故、人生追求改變等,都會影響合夥人在每個階段的投入。

因此可以保留彈性,夥伴們最好能達成共識,依未來發展程度,視情況調整股權分配。

對於需要 Pitch、募資技巧的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可以認真閱讀這最後的 Scale 步驟。

 

讀書心得

這本 See, Solve, Scale 分享的是創業的觀念與思維。

他是以 Top-Down 的方式,先著重在  “觀察”、 “思考”,再繼續進行到下一步。不像之前我們總是想說,先做就是了。再慢慢地摸石頭過河, 一邊調整。

自己出來創業後,最近真的很深刻的體會到,一開始的想清楚非常重要。就像作者說的,一個可行 (平凡) 的產品,要再努力將他創新,或無中生有找出一個問題讓他看起來似乎很厲害,不只困難,也是沒有意義的。

我學到最重要的:

  1. 對的步驟/順序很重要 : 洞察 -> 解決 -> 規模成長
  2. 找出對的問題 : 在最初階段寧可多花點時間,找到在市場中尚未被解決的問題。一個不是真的被需要的解決方案,到頭來只是浪費時間。
  3. 使用對的方法 : 例如使用由下往上 (Bottom-Up) 研究法,從旁觀察與聆聽,而不是直接的去詢問會饋與意見。先以天馬行空的發散模式列出所有想法,再聚焦與收斂,能帶出意想不到的創新 idea。
  4. 股權分配不要寫死 : 團隊每個人的能力與可貢獻的,在一剛開始可能還看不出來。保持彈性,可以在每個階段適時的調整,以達到公平性。

購買連結:

博客來 (英文版)

Kobo電子書 (英文版)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