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但是更好》的英文書名為 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這本書主要想傳達 Essentialism (真正的必要性): 作者 Greg McKeown 希望幫助人們脫離瞎忙的生活。強調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運用 “少但是更好” (Less but better) 的原則,只選擇做對的事情。
在這個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充斥著各種資訊的時代,機會也越來越多。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想抓住每個機會,總想著可以做的更多,以為做的越多,代表越好,代表著效率越高。但到最後,反而變成在瞎忙。
這本書讓我最反思的地方,是自己要能思考與判別什麼才是真的最重要的,因而能進一步的掌控自己的人生。
“If you don’t prioritize your life, someone else will.”
如果你不替自己的生活排定優先次序,別人就會代勞
我們自己若不清楚知道要什麼,或者什麼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當別人帶著需求來找我們,往往就會答應,但從未深入思考,這件事情是我必須、我想要、我應該做的嗎?
很多的事情與所謂的機會,其實都是很瑣碎以及沒想像中的好。
我們可以時常的問自己: 我的時間是花在對的事務上嗎?
書裡面有提到幾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以及做出更好的決定。
1.假裝我們還沒擁有這件事物
我們常常會陷入沉沒成本謬誤 (Sunk-cost bias),將已擁有的物品,或正在做的事情看的很重。其實他們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有價值,但因為我們投入了時間與成本,也因此很難將之捨棄。
這時可以問自己: 如果我還沒擁有此物,我會願意花多少錢購買?
運用這個方法時,常會訝異自己對於該事物,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割捨。
2.別害怕浪費那些已經投入進去的時間、資源與金錢
當我們投入越多,就越難從中抽身。
對於我們曾做出的決定,即便後來認知到是不好與錯誤的,但就是無法放手,這都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不放手,只會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這時候需要勇氣與信心,不管沉沒成本多少,面對與承認自己犯過的錯誤,果斷抽離出來。
作者也曾經因投入一個不好的計畫,但一直放不下,有個朋友對他說了一句話: “You’re not married to this” – 直譯成中文就是 “你又沒跟它結婚”,意思就是你不用負責它一輩子。
很多時候,我們是否也是把一些事情看的太重,給自己過多的壓力,殊不知有時候放手,才能將精力與時間撥出來,投資在其它更重要的事情上。
3. 不要硬勉強自己
很多事情其實不適合我們,我們卻覺得可以試試看,但其實勉強到最後,只會不開心。
4. 聽聽看別人的意見
自己因身陷其中而很難看清,這時可以詢問身旁與此事無關的人,有時客觀的角度可以協助分析,並讓我們看到沒有想到的點。
5. Zero-based budgeting – 零基成本預算法
使用零基成本預算法,也是一個讓自己釐清與跳出瞎忙事務的辦法。
通常在做預算時,我們會用過去的收支來做預算。
零基成本預算法,不以過去的收支來做預算,而是從零開始重新布局。
我覺得這是一種 “砍掉重練” 的方式,讓自己 Reset,不去想過去的經驗與做法,而是就當下的情況,分布所需以及不需要的資源。
6. 90% Rule: 為這件事情打分數
用打分數的方式,將事情以總分 100 打分數。任何比 90分以下低的都應該拒絕。
我們最容易卡在 60-70% 之間而猶豫不決。用打分數的方式,讓自己很明確的知道心之所向。
剛好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有曾經合作過的客戶來找我,每次該客戶來找我,我總是會很猶豫,因為項目是好的,但合作過程總會不開心。
我使用了這個方法,並很快的決定拒絕。我很清楚,就算拒絕了,我也不會後悔。因為合作過程的不開心,不只影響到我的身心靈,連帶著也影響到我的家人,為了賺那一點錢,讓大家都不開心也替我擔心,得不償失。
7. 相信你的直覺
如果當下並無馬上感覺到強烈的渴望,那就不應該接受。
誠實的問自己: “這真的就是我要的嗎?”
如果答案不是一個很明確的 Yes,那就是很明顯的 No 了。
沒有人喜歡拒絕並跟人說 NO。你可以拒絕並後悔幾分鐘 (怕破壞跟對方的關係、懷疑是否錯失掉好的機會等),或者你可以說 Yes,然後後悔好多天,好幾週、好多個月,甚至好幾年。
作者的這段話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往事。
我曾經有一段五年之久的感情,以為會跟對方結婚並共組家庭。結果後來分手的契機,竟然是當對方跟我求婚時,我當下並沒有想像中的開心,甚至猶豫了。那一刻我清清楚楚的知道了自己的心意。
要切斷這麼久的感情很難,但我知道,如果我只是因為跟對方一起久了,怕浪費過往投入的時間而答應,我人生接下來的幾十年一定會不開心。
現在想起來,我很慶幸自己當下做的決定,後來的我遇到了現在的先生,也有了可愛的女兒,過的很幸福。
這本書我覺得也很適合那些不懂說 “不” 的人。
我們害怕說不,大多是怕傷害到我們與對方的關係。但我們應該學著就事論事。
拒絕這件事情不代表拒絕這個人。
對方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問題。有些人會把自己的問題弄得好像是你的義務,那些人大多是自私的,他們只在乎自己,並利用你去達到他們想要的。
別怕拒絕別人,人們其實會尊重那些勇於說不的人。
尤其是高效率的人,他們總是知道何時該說 “不”,也會告訴自己 “這不適合我”、“我什麼都可以做,但做不了全部的事情”、 “只有少數的事情才是重要的”。
書裡另外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概念:
Sometimes what you don’t do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what you do.
有時你不做什麼,跟你做什麼一樣重要。
現在的世界,其實很多事情都不重要,只有少數事務才是真正重要的。要開始拋開 “所有事情都很重要” 的觀念,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總體而言我覺得這本書的概念很棒。懂得釐清最重要的,且理性的拒絕,才能走向我們自己想要的人生。
購買連結:
聚焦在重要的事情,將之做好。重看一次又提醒自己能專注在重要的事。
感謝分享這本好書。
謝謝來訪 ^^
很開心對您有幫助! 一起讀書學習~~